百姓,都能吃得上盐,品得起糖,更是大大改善了贫民百姓的生活。
&esp;&esp;所以百姓们对郁宁的称帝,是乐见其成的。
&esp;&esp;在读书人里,郁宁的名声就没有这么统一了。
&esp;&esp;宁国推行简字,让女子也能读书做官,这在部分古板的读书人眼中,是违背了礼法和教义,是扰乱了世道运行。
&esp;&esp;这些人听闻郁宁称帝后,更是哀叹连连,直呼天道将乱。
&esp;&esp;但读书人中也有部分人对郁宁特别推崇。
&esp;&esp;宁国治下的孩童,免费入学,所有庶民都可以接触曾经遥不可及的知识。清宁城和杭州城中建立的两座阅书阁,更是收揽天下藏书,供世人免费查阅。
&esp;&esp;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,让昂贵的书籍,成了人人都能看得起的手中读物。
&esp;&esp;这对那些出身贫寒又心怀抱负的贫民学子来说,简直是天降福音。
&esp;&esp;自然,他们对于郁宁称帝一事也是拍手叫好。
&esp;&esp;只有地主乡绅,在面对郁宁称帝后,人人变得提心吊胆。
&esp;&esp;宁国的政策,现在大宁朝治下的百姓,几乎都有听闻,甚至亲身体验过。对地主乡绅阶级来说,曾经自己享受的优待,几乎都被剥夺,自是不愿意看着宁国的势力扩大。
&esp;&esp;可是这件事也是他们阻止不了的,宁军强势,各地政策推行基本没有反抗成功的。
&esp;&esp;他们中聪明一点的人,已经在改变自身,以求在新朝中找到自己家族的落足之处。
&esp;&esp;死板一些的哀叹之余,也只能顺应大势,看着自己的家族渐渐衰落。
&esp;&esp;天下各个阶层的百姓反应不一,但是总的来说也没有对新生的大宁朝产生大的影响,郁宁除了让人注意监视民间舆论外,也没有做更多的应对。
&esp;&esp;可是各地诸侯的反应,就是大宁朝堂重点关注的对象了。
&esp;&esp;原本与宁国交好的剑南道姚氏,在郁宁登基后,家主亲至洛阳道贺,并对大宁朝称臣。如今姚氏小公子,姚希玉也仍在洛阳城中学习。
&esp;&esp;姚氏的反应在众人的意料之中,不过对方能主动称臣,仍是让宁朝上下松了口气。
&esp;&esp;另外陇右道和安东道的反应就有点意思了。
&esp;&esp;陇右道对郁宁称帝一事选择了视而不见,既没有出声反对,也没有派人道贺。
&esp;&esp;安东道倒是派遣了使臣道贺,可是却是以邻邦的身份,显然是不愿意对大宁称臣。
&esp;&esp;对此,大宁朝上下也早有准备。
&esp;&esp;不过如今宁朝初建,上下事务繁多,也暂时没有时间出兵,就也默认了如今的相处状态。
&esp;&esp;陇右道和安东道的事情可以先放在一旁,但是河北道的晋国残军却必须尽快扫清。
&esp;&esp;等到郁宁封赏完朝臣之后,宁朝朝堂初定。过完中秋节,谢维就在郁宁的命令下再次领着大军出征。
&esp;&esp;晋国的残余势力并不多,他们也自知不是宁朝军队的对手,所以不敢正面交锋,只在河北道、河东道和河南道部分地区游走作乱。
&esp;&esp;宁军无法一举将其歼灭,又迫于百姓的安危,时常是就算将对方逼入了死地,却也仍旧无法全数灭杀敌人。
&esp;&esp;这让从来都是痛快对战的宁军,苦恼不已,一时间竟拿对方没有办法。
&esp;&esp;最后还是白玉堂出计,发布重金悬赏,让百姓提供晋军踪迹,又发布蛊惑言论,让晋军中不坚定的部分士兵主动投诚,分化了晋军的行动力,才渐渐将其剿灭。
&esp;&esp;等到谢维完全剿灭晋国残余士兵,收复河北道等地,班师回朝时,洛阳城中已经挂满了白霜。
&esp;&esp;经过大半年的发展,洛阳城已经同大宁朝初立的时候大不相同。
&esp;&esp;城外一座座工坊,昼夜不停的运转,几座城门前进出的车马行人络绎不绝。
&esp;&esp;洛阳城曾经本就十分高大的城墙,变得更加雄伟。
&esp;&esp;那光滑的水泥墙面,让所有初来洛阳城的人,粘住了目光,甚至有人连进城排的队都不管了,只为了再多看两眼这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。
&esp;&esp;这些人中,也只有杭州城或者从滢汶岛远道而来的人,才能毫不受影响,淡定且面带自豪地走进城中。
&esp;&esp;谢维带